高雄名人總評:「給小人物爸爸的溫暖父親節禮物?」
一般來說如果要幫人拍一部紀錄片,這個人想必是個有頭有臉的大人物,認識他,但不了解他。所以要藉著紀錄片更深刻了解這個人。但是吳汰紝的紀錄片《日落大夢》則「算是」顛覆了傳統記錄片的想法,反而是看完紀錄片後,才開始了解這個人、認識這個人。這個人是誰?他是吳汰紝的爸爸--吳德勝。他是臺灣第一個做情趣用品發跡的,他發明了五行青菜湯,他發明了很厲害的食物調理機。And then?
承襲上一作《尋情歷險記》的做法,自己配口白成為了吳汰紝作品的風格之一。今年2011年臺北電影節百萬首獎《沈沒之島》也是由導演黃信堯自己全程配口白(還是台語);無獨有偶,吳汰紝早在2004年即以《再會吧,1999》獲得同一獎項(該說是學姊?XD)。面無表情的口白,語氣不帶任何情緒,經由文字的演繹,有時會有更深刻的感情。只可惜旁白的設計並沒有這樣的企圖心,比較多的是無可奈何,以及看似有趣的揶揄,卻會深植觀眾心中的負面印象(比如說,爸爸說的話要打折之類的)。
劇情雖然還算令人好奇,步調卻太緩慢。交代細節的部分很多,卻沒什麼關緊要。看到後半段,令人一直想著結束了沒。東西看似賣,又感覺不太賣。情趣用品就算了,五行青菜湯感覺出貨量很多,又沒有賺到錢的感覺。全片的主角:食品調理機,看似很厲害(三分鐘內打到滾真的滿厲害的!),卻又沒市場的感覺。我不知道導演是沒辦法交代清楚(畢竟不是做生意的),或是故意交代得不清不楚。結果到最後,真的只剩一個年屆日落的人,一個大夢(食品調理機),觀眾要的(調理機到底賣不賣)也沒給,或許真的不賣吧!真的只是一個大夢。
對於一個以人為主的記錄片,我認為最厲害的是「把神打回原形」,也就是詳實的記錄正反觀點,把被神化、英雄化的人物變成有褒有貶的人物(事實上凡人都如此);其次是「把人神化或妖魔化」,也就是推向正面或反面的巔峰。但很可惜本片主角吳爸爸本身就不是很有名的人物,只適用第二個原則,而導演的企圖心又沒那麼強烈,造成了看完本片的感想是「喔,就這樣啊。」「調理機到底賣不賣?」的印象。既沒有把父親塑造成商場創業發明的英雄人物,甚至對於彰顯父女親情崇拜或大和解這一塊也沒有很深入。實在是可惜了拿爸爸來當記錄片主角這樣的IDEA。不過至少,還是有人對於五行青菜湯跟調理機有興趣的吧!
一些點子還是OK的,比如說找個小男孩演員來重現老爸兒時推鐵圈的情境。《日落大夢》,嗯。
《日落大夢》官方臉書 http://zh-tw.facebook.com/TheDreamNeverSets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