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雄名人總評:「當鄉愁變成了《我的野蠻女友》,一切都淺了。」
首先要問,這樣的電影要吸引誰?台灣人?中國人?與香港人更無關。如果沒有要吸引誰,那麼中心思想主軸有出來嗎?我是沒有感覺到。在我看來,是一個試圖懷舊的導演,勉強加入一點新、一點古的元素,最後炒出一個大雜燴。
什麼是新?新演員是新,柯有倫、房思瑜等新生代演員是新,電子音樂是新,除此之外,沒有了。什麼是舊?一九四五年是舊,上海是舊,梁祝是舊,京劇是舊,黃梅調是舊,眷村是舊,就連梗都好舊:平平是時空膠囊,《我的野蠻女友》十年前早就用過了!一樣在大樹下,人家打開還有活青蛙呢!
就片名論,《走出五月》講的應該是一個失去妻子的老先生,透過個什麼樣的過程走出了喪妻的傷痛。從小滿到五月,從局到木吉,這部分的巧思是有的。但是老先生的悲傷不夠,整個味道也就沒了。一班演員還是沈海蓉演得最適中,勾峰的悲傷我覺得分量不夠,另外王月的聲音也憋得太過分了吧!聽她一開口我差點把飲料噴了!
劇情的部分總覺得連貫性不足,一小段一小段的,也沒交代個清楚。 像是開頭的「自由發揮」,李柏恩跟阿達雖然演技還要再磨練,但是不錯的搞笑咖啊!不過主角回高雄之後就沒戲了;五月是怎樣成為「梨園大腕」、木吉是怎樣成為「國畫大師」,也都沒交代;兩人五十年的愛情經歷了怎樣的重要事件,也沒有個說明;正森的古今電子混音也沒個完成品給大家聽聽,黃梅調跟京劇怎麼分?門外漢也不知道吧。總之就都是片段,透過那個1945年上海的回憶來編織交代,但是,沒主軸。
半夜點眼藥水那段雖然狗血略灑但算是很寫實,傳統女性的關愛表露無遺。以往隔代教養間的司空見慣,到現代似乎也慢慢少了,令人有些許懷念的感覺。傳統與創新間的衝突,活在大師陰影底下的自我突破,雖然點到卻也為止,令人覺得缺乏臨門一腳的感覺。
格局仍就承襲了台灣電影的一貫:「小情小愛,絕無特效。」是的,小情小愛又來了,台灣導演就愛那種純純的愛,沒有床戲只有情愫,沒有共同經歷只有爭吵之後的莫名好感。這麼說來當初《海角七號》那個一夜情的橋段看似沒必要,如今看來簡直是創舉啊!
講到這裡甚至覺得片名有點「為文造情」,就像《地獄魔咒》(Drag me to hell),最後一定要拖到地獄裡去就是了;又像《三國之見龍卸甲》,最後一定演到要趙子龍退休就是了。同樣的,這部《走出五月》最後一定是要安排要走出五月死去的傷痛就是了。And then?
所幸還是有一些畫面刻入記憶:就是房思瑜,以及戲頭戲尾一些搞笑的安排。房子從《漂浪青春》擔綱女主角就有安排走唱的橋段,這回她的的扮相令人眼睛一亮,唱功也不錯,將來就算出唱片也是不意外。而正森、妙湘這對對門冤家,其實從寄錯信就大概知道不是住隔壁就是上下樓了。假木村拓哉、小白都是辨識度算滿高的插角,最重要的是,當你在跟朋友講電話的時後,女生可能在大便,男生可能在打手槍啊!XD
愛之深,責之切吧!五月六號上映的《走出五月》,希望真的能夠走出五月,進入六月檔期啊!
《走出五月》官方部落格:http://goodbyemay.pixnet.net/blog
那您拍的片子,在哪裡?
回覆刪除